“去产能化”路漫漫
徐匡迪表示,从世界范围看,上世纪50~70年代,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有长达30年的钢铁工业“黄金期”,导致钢铁产能激增,之后又经历了痛苦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
为调控钢铁产能过剩,欧盟采取“两步走”方针。1980~1990年,主要采取自愿限制协议的方式,通过限制政府资助、停止扩张银行贷款、对降产能企业实施资助并安置人员等措施,十年共减少钢铁产能3000万吨;1990~2006年,欧盟开始实施钢铁工业重建计划,欧盟工业部长会议通过对德、西、意、葡四国国有钢企的合理化计划,四国政府向6家国企提供77亿美元,用于削减产能、企业转型、安置工人,在此基础上再减钢铁产能2000万~3000万吨。
徐匡迪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在2004~2012年间因大规模基本建设年均激增4亿吨产能,目前因经济增长速度平稳着陆,钢铁产能过剩将达2亿~3亿吨。钢铁工业处于市场供过于求和原料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之下,多数企业处于亏损或成本运行状态。
在徐匡迪看来,中国钢铁业“去产能化”应该行政手段和市场化手段并用,以财税手段和利益调控为主,其中,环境税是钢铁企业淘汰落后的紧箍咒。
一是依据环保标准界定落后产能。钢铁调控应依据国家环保标准建立钢铁产能绿色认证评级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再将高炉和电炉容积、钢材品种、企业规模等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
二是试点开征梯级环境税。在严格监管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排放的高、低征收梯级环境税。
三是调整财税体制。环保不达标的大多是中小钢铁企业,可考虑将环境税全部列为省级财政收入,强化省级政府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主体作用。
四是建立钢铁产业转型基金调控产能。一方面,先进产能企业重组有补贴,鼓励先进产能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产能企业,进行市场化减量重组。另一方面,落后产能企业退出有保障。理顺退出通道,职工转岗培训,社会保障接续,助力产业转型等均有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