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经网消息:在贵州煤炭市场上,各路资本逐鹿已久。但当整合来临之时,达到主体资格要钱,兼并煤矿要钱,关闭煤矿也要钱,煤企面临资金炙烤。
今年10月底,贵州推出“政金企”合作融资并估算出煤矿整合并购及建设共需融资1450亿元。贵州发改委官员亦在“政金企”合作座谈会上公开表示,从供需总量看,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供需矛盾并不突出,但由于项目上的差别化供给和需求,资金还存在一定缺口。
在行业低谷下,有煤企高层表示,关闭一座煤矿亏损约1亿元,将一座煤矿技改升级则需至少2亿元资金,融资压力巨大。有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很多中小煤企经营理念落后,融资渠道匮乏,高利率的民间借贷盛行,这种形势之下,中小煤企很难熬过整合期。
兼并重组项目投资需4513亿
今年5月,贵州省能源局发布《关于上报我省煤矿企业(集团)兼并重组资金需求的通知》,要求主体企业上报所需投资及融资计划,并标明融资落实情况,以便协调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为企业推进兼并重组工作提供帮助。
在整合初期,贵州公布了煤企兼并重组补偿参考标准。例如,被兼并重组煤矿为在建矿井的,按其实际发生的基本建设投资额给予补偿,并再支付其实际发生的基本建设投资额的50%给予补偿。
但诸多煤矿投资者认为,这种补偿标准明显低于周边省份。对此,贵州省能源局副局长胡世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单纯看关闭补偿标准,周边省确实比贵州标准高,但综合来看,贵州对退出的补偿金额比周边省份高。
事实上,贵州也将从2014年起连续5年,从省级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贵州省财政通过调整支出预算每年安排0.61亿元,与中央财政奖励该省关闭煤矿资金统筹使用。
对于财政本就紧张的贵州来说,政府对煤矿整合的资金支持捉襟见肘不难理解。面对资金紧张,政府最先想到的是金融机构。10月16日,贵州能源发展及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政金企合作座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以下简称座谈会)在贵阳举行。
在座谈会上,贵州省发改委主任付京透露了煤矿整合的资金需求。据贵州能源局官网消息,付京表示,兼并重组所涉项目总投资4513亿元,共需融资3199亿元。
据《贵州日报》引述座谈会上的消息,初步测算贵州兼并重组关闭805处煤矿需500亿元资金。今年以来,贵州省通过组织政金企供需衔接会,向金融机构推荐近170多个能源发展及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座谈会达成融资意向总计1891亿元,但12家机构现场签约金额仅416亿元。
煤矿主资金压力巨大
“现在煤老板见面就问,有钱吗?帮我贷几百万元款?”长期在贵州从事融资咨询的崔先生表示,一些煤企老板见面就想要资金,但连什么叫并购贷款,哪种贷款该找哪类银行都不知道。大多数中小煤企经营理念落后、融资知识匮乏,融资渠道仅限民间借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上,一个“贵州某能源集团控股权转让项目”自今年初就一直在挂牌,但一直乏人问津。11月5日,该项目再次挂牌,挂牌信息显示,该集团具备贵州省矿企业兼并重组主体资格,欲转让煤矿集团主体资格及其下属企业80%~90%的股权(也可转让100%股权),转让价格4亿~4.5亿元。挂牌转让主体资格及煤矿资产,可见其资金压力之大。记者多方查询获悉,该集团为贵州金沙县某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下属资产。
作为煤矿整合主体企业,贵州新西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整合中要并购10多家煤矿,需要融资85.66亿元。10月底,该公司总经理周亮对贵州媒体表示,目前整个资金市场比较紧,具体的融资情况还不好说,现在与银行达成意向预计能落实的资金只有10%左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取的资料显示,今年9月贵州省对各州市的督导调研中,有州市反映,自第一轮煤矿整合以来,全市多数煤矿一直在投入资金,但煤矿主资金困难,这给当地的整合带来较大困难。
“政策几乎半年一出”
一位煤矿管理者对记者表示,一个30万吨产能的煤矿扩产投资需要3亿~5亿元资金。从投资煤矿到现在,产量从9万吨到15万吨,再增加到30万吨,不断升级之下煤企也在不断投资,资金已经紧张,而此次整合让煤企面临更高的一道坎。
“政府几乎半年出一个政策,要达到政策要求,都需要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投资。”一位贵州省外投资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很多外来投资者在整合前进入市场,“现在要撤出来就亏大了,很多外地老板都被套牢了。”
对于很多对煤炭经济依赖较大的贵州县城来说,煤矿企业经营惨淡,资金匮乏无疑也让县域经济蒙上阴影。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贵州能源工业总产值达到263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以上,已成为贵州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在贵州很多县城,煤炭行业也是支柱产业。
两三年内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淘汰产能和行业重组,这也让很多贵州基层政府官员认为,“步子迈得有点大了”。有业内人士也认为,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欠缺,是煤企面临融资难的原因之一。
对此,胡世延对记者表示,整合涉及各方利益,但也符合市场规律,最终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