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产融合: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
“成熟产业进入城镇,地方财政得到改善,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这是詹纯新在今年两会时说的话,时至今日记忆犹新。回顾在中联重科工业走廊上的受益城镇,这种造血功能体现出来的是中联重科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并已然帮助它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崭露头角。
产业进入城镇,农民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企业用地成本低,用工实现本地化,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人员的流动性,提高了员工稳定性。这也使得地方财政得到改善,城镇化建设自身具备了造血功能。像汉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比例近80%,工业总产值原来只有4亿元。2009年中联重科在汉寿建园,3年后规模工业产值达到86.2亿元,城镇化率从5年前的23%提高到40%,农业大县已进入全省工业经济前四强。
汉寿县工业局局长廖全美也表示,在中联重科入驻以前,汉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民与产业工人的比例是25.6∶1,基本上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2012年该比例变成了8.5∶1,产业工人人数明显增加。同时,由于项目用地逐渐增加,居民收入渠道也发生了变化,2012年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00元,其中就近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70%以上。最重要的是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但现在,当地农民自发组织成立了‘失地农民劳动合作服务公司’,走向了合作经营模式,规模经营后农民的收入也比过去大有提高。”
“一个地方的城镇化说到底,是要有一群人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消费。而这个消费群体不是从天而降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产业。”鼎城区区长董岚表示,这几年整个灌溪镇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1万人,其中中联重科落户后增加了7000人。董岚说,“大家不要小看这7000人,据估算一个人一年的消费额平均1万元,7000人就增加了7000万元的消费,而这只是基本消费,还不包括买房、买车。”
“中联重科的落地,为我们城镇化建设集聚了人气。”鼎城区副区长雷建国说,因为除了中联重科企业用工直接增加城镇务工人员1.2万人之外,还带动了商业服务人员的增加,包括物流、餐饮人员目前至少有2000人。
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党组书记腾明友表示,作为全球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每天都有来中联重科参观考察的人员,每年达到10万—12万人。雷建国也表示,灌溪工业园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塔机生产基地,由工业带动旅游业,今年鼎城区政府正在以此打造工业旅游走廊。
“当前,中联重科入驻带来的就业机会、内生消费能力和税收,为城镇化提供了内生动力,培育了城镇的自我造血功能。”腾明友表示,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
在中联重科的工业走廊一路走来,深刻地感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共生共荣,工业走廊正在变成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和试验场。
城产融合是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注重推进农民工的城镇化,通过人的解放、人的流动、人的创造潜力的激发为人口和产业集聚提供条件。而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关键就是产业集聚。业内专家指出,产业集聚有助于改变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快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方式,通过不同产业的集聚效应,全面、精确、稳定地提升农民工的城镇化水平,进而实现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中联模式”无疑是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