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不兴,如鲠在喉
这种难以述说的痛,让处于正在转型升级中的机械行业有一种被掣肘的无力感,即便是诸如中国高铁此种已经在世界颇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三基也是其亟待补上的短板。
中国南车前董事长赵小刚不久前在出席某论坛时表示,高速列车中的轴承、齿轮、液压件还存在大量进口的现状,其原因在于生产这些设备所需的金属材料国内无法生产。
短板之危
2013年11月下旬,中国南车联合中国工程院在江苏常州举办了首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三基”技术创新论坛,探讨如何在轨道交通装备“三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论坛重点关注高速列车轮轴研制、列车制动技术、列车发动机、齿轮传动装置等领域的生产制造技术。
中国南车副总裁、中国南车中央研究院院长王军表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工业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相关企业通过对自主研发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及基础工艺的成功配套与应用,为整车制造提供了主要的产品技术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化水平。
特别是进入2004年后,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步入快速发展期,主机产品及集成技术等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必须引起警觉的是,制造业中“三基”产业发展并没有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仍然落后于轨道交通主机研发水平,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差距明显。
他直言:“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三基’产业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系统和核心零部件产品性能质量、可靠性与国外知名品牌还有差距,基础工业体系已制约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也指出:“基础件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工业升级的突出瓶颈。”
会议上,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认为,作为主机和成套设备基础的“三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最大短板。
内因何在
据了解,“三基”(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的简称)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对于正驶上快车道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而言,“三基”产业更是绕不过的一道槛。
对于轨道交通而言,基础零部件是组成轨道交通装备的不可拆分或具有关键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车体、轮对、列车牵引与控制系统、齿轮传动与基础制动装置等;基础工艺是指轨道交通装备生产过程中量大面广、通用性强的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试验检测工艺等;基础材料则指轨道交通装备工业制造中所需的小批量、特种优质专用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轻合金等。
为何高铁中的这些最基础的组成部分难以实现自给呢?记者了解到,国产“三基”产品质量不稳定是造成用户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三基”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产装备可靠性的高低及寿命的长短。
这种落差的对比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过程中愈加明显。
对此,与会人士指出,造成“三基不兴”的内因之一在于认识的不足与误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许多制造业企业为迅速建立自身形象,通常会采取从主机入手的发展策略。不论零部件、关键产品或者工艺由谁提供,只要最终能组装生产出主机就行。此外缺乏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也是其一。这就造就了“样品不错但批量生产不行”的怪圈。
此外,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基础材料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在基础性、前瞻性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高分子减振降噪材料制造工艺不稳,脱胶、裂纹等产品故障率较高,低温刚度变化率和回弹性还需完善等。
王军表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但基础研究国际化发展尚不能跟上产业的整体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