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质量奖12月16日公布,获得提名奖的中联重科,被视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质量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本次评选过程中,脱胎于科研院所,并逐渐发展为股权多元化的A+H股上市公司的中联重科,是工程机械行业中唯一一个获得专家组实地考察的企业。
在获得首届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的40多家单位中,有“与美丽同行”的服务企业,也有追求“设计无缺陷”的研究院所。坚持“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两条腿走路的中联重科,兼具了科研院所设计质量“零缺陷”和现代企业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双重优势,通过追求有质量发展的目标,成为质量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
立企之本视质量为生命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院长的詹纯新,提出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发展路径,并带领7个人、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重科,开启了融合发展之路。
这家随后发展成为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龙头的企业,开始的路并没有那么顺利。当时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几乎全是国际厂商的天下,核心技术也同国外差距明显。
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中联重科继承了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基因,没有走向简单复制加工的道路,而是坚持着以技术和品质打出一片天地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7月1日,中国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BT40型混凝土输送泵在中联试制成功并顺利投产,当年实现赢利300万元,为中联重科赢来了第一桶金。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遇到问题时才真正考验企业的核心坚持。当混凝土泵车亮起了“红灯”的时候,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联重科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全面停产”的决定。在长达半年的亏损中中联重科,咬紧牙关研发生产出了第二代产品。当年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盈利1200万元,打了一场翻身仗。
在发展至今的21年里,中联重科一直坚持着自我品质的不断淬炼,提升品牌竞争力,不但在国内有口皆碑,同样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风生水起,力挺着中国工程机械品牌屹立在世界舞台上。
以质量为核心走出增长泥沼
在中联重科等一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努力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十年的国内机械市场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行业总有周期性,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宏观调控及产能过剩的影响下,整体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012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转入中低速增长期,2013年仍未有明显改观,行业整体复苏相对较弱。
但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看来,“行业收缩期并不意味着工程机械企业穷途末路,反而是企业发展的机会。”
面对着行业形势的不景气,中联重科主动放缓追求规模发展的步伐,转向有质量的增长模式。
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中联重科调整经营策略,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自我科学跨越。由以追求规模增长为核心,调整为以追求经营质量为核心,依靠管理变革,降本增效,严控风险,着力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质量核心的指引下,中联重科所创造出来的数据在业内独立鳌头,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市场疲软下盈利企业的标杆。
在衡量企业经营质量和资产质量的重要财务指标“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方面,中联重科获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1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57亿元,同比增长97.47%,居行业之首,52.11%资产负债率也是行业最低。
以人为本中联模式驱动良性循环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经常用“木桶理论”来说明质量的重要性。他说,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是量的积累、规模的扩大,更应是经营质量的同步提升。就像一个木桶盛水的高度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质量就是企业中那块最低的木板。而质量的根本,就是“人”。
中联重科明确要求,要在“表里如一,品质卓越”的质量理念下,凭借“以人为本”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链”、不断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一流的硬件设施等。
中联重科倡导的是,产品即人品,产品质量管理以诚为先、表里如一,以人才和技术创新促进品质和服务提升。灵活运用质量奖励政策,激发全员智慧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产品在质量、成本、交货期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
此外,在中联重科打造质量立企的过程中,还有着一个著名的 “数一数二”战略。各经营单元产品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都要做到“数一数二”,尤其是在“质量管理”上要做到“数一数二”。
中联重科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零发生”,实现了企业的“高质量”稳健发展。优秀的产品质量,在助推中联重科打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中联重科的产品不但在非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广受赞誉,还在欧洲、日本等工程机械发达市场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
中联重科的质量促进了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国际市场的开拓又帮助中联重科迅速建立了影响力,形成了企业质量和品牌之间的良性循环。
随着揽获连续两年登榜福布斯全球800强、国际工程机械领域名列前茅、入选亚洲品牌500强等一系列荣誉,中联重科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树立了国际品质标杆,成功进入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殿堂也显得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