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夏天,心系国家振兴的开滦,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而遭受重创。但开滦人却在震后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快速恢复生产的奇迹。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开滦矿区7个生产矿井的主要生产巷道全部被水淹,33000多台设备被砸被淹……
震后,开滦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恢复生产的工作中。震后第十天,马家沟矿采一区采出了第一车“抗震煤”;11月26日,吕家坨矿在全矿区第一个恢复原煤、精煤生产……
据统计,到1977年3月1日,除震前刚刚试生产的荆各庄矿外,开滦所有矿井全部恢复生产;到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开滦平均日产原煤35073吨,达到矿井设计能力;到同年12月,平均日产原煤70658吨,达到震前水平。
逆境中的开滦人不改本色
1984年6月2日,范各庄矿遭遇特大透水灾害。4天后,吕家坨矿被淹。涌水随后又扑向年产原煤300万吨的林西矿。
治理水害刻不容缓。经过3个月的苦战,林西矿得以保全。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开滦人彻底制服水患。
此后不久,市场经济大潮袭来。到1990年,开滦亏损已达2.79亿元。在改革的时代命题面前,开滦必须作出抉择。
1991年9月6日到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基带领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专程来开滦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开滦问题的具体政策。
此后,一场内部管理体制变革在开滦展开。这次大调整,让开滦获得新生。1994年,面对日趋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开滦交出精彩的脱困答卷,实现扭亏为盈,全局经济走出低谷。
转型托起腾飞之梦
2013年7月8日晚,《财富》杂志发布2012年世界500强名单,开滦集团以年营业收入278.418亿美元再次上榜,列第415位,位次前移75位。
开滦集团自2008年以来积极推动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于2012年成功进入世界500强。
5年之前的2008年夏天,开滦集团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2002年到2007年,国内煤炭行业正处在“黄金十年”的前半段,但开滦集团受资源濒临枯竭、开采成本增大、社会包袱沉重等因素影响而裹足不前,在中国企业500强的排名5年后退了30位。
2008年5月21日,张文学出任开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同年7月22日,在2008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上,《开滦集团2008年—2010年及“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正式亮相,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经过130余年的发展,百年煤企再次开启一段新的征程。从2008年夏天开始,开滦集团迈开转型步伐,开始追逐一个腾飞的梦想。
2008年至2012年,开滦集团原煤产量、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6%、983%,非煤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上升到80%,各个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在“内挖外扩”战略的引领下,开滦集团累计可控制煤炭资源已达232亿吨。煤化工产业按照走大型化、基地化、园区化、低碳化、循环发展的路径,以新能源、新材料为发展方向,产品数量已达30多种,到“十二五”末将实现70种以上,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产业格局。
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主攻目标之一。开滦集团物流产业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业务范围已向金融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延伸。
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开滦集团深挖百年历史积淀,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致力打造矿业文化产业集群和世界一流的矿业文化园区。
目前,开滦集团已经着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战略规划,到“十二五”末,开滦集团将形成以能源化工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业,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培育发展重点的“两主一新”产业格局,营业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