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前,中联公司按要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权结构为:长沙建机院以实物资产出资,占股74.75%;同样以实物资产出资的中标公司,占股23.77%;其他四家公司分别以50万元现金入股,占股0.37%。
2000年10月12日,中联重科登陆深交所,上市发行5000万股A股,募集资金6.14亿元。在1.5亿股总股本中,国有股占股49.83%,其他股东占股50.17%。
据中联重科内部人士介绍,当公司IPO通过的消息传来时,詹纯新把自己关在宾馆房间里大哭一场——创业八年,一朝上市,无论是对长沙建机院,还是一起创业的管理层与员工,他都能有所交代了。
A股的成功上市,中联重科迈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实质性一步。
“经历股改后的中联重科实现了良好的股权治理结构,但是依然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态。为了减少体制的束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长沙建机院主动申请脱离建设部,归属湖南省地方。”孙昌军告诉记者。
进入21世纪,湖南省政府将工程机械行业定为全省工业化的龙头,决定进行产业整合。2002年,中联重科迈出并购的步伐,整体并购了陷入困境的湖南机床厂。2003年,中联重科在湖南省政府的协调下,并购了与其体量相当的浦沅集团,资产总量迅速倍增。
资料显示,中联重科并购浦沅集团在当时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并购案。浦沅的起重机械业务仅次于江苏徐工集团,在国内市场坐第二把交椅。但是,浦沅集团在经营效益上根本无法与中联重科相提并论:双方资产总额与销售收入虽大体相当,但中联重科的净利润是浦沅的近40倍。
2004年5月,在湖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于幼军的主持下,湖南省掀起了省属国有企业改制的热潮,给中联重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场国企大改革分为三批:发展壮大一批,转制搞活一批,关停破产一批。于幼军召开现场办公会,挨个亲自审定30多家省属国有企业的整体改革方案。长沙建机院属于发展壮大的那一批,必须保持国有资产控股地位。
2004年11月,湖南省国企改革办批准同意了长沙建机院改制的总体方案。
2005年5月,长沙建机院的股权结构变为:省国资委91.8%,管理层持股5.9%,省土地资本经营公司以土地作价占股2.3%。方案计划在成功引入财务投资人后,再由省国资委转让32%的股权。
至此,长沙建机院完成了公司化改革。此后,湖南省要求长沙建机院按照分阶段实施改制的原则加大引进财务投资者的力度,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2006年3月,湖南省国资委下发文件,同意长沙建机院“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改制实施方案;要求确保引进一家或两家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所持比例合计不低于8%,管理层和员工可依法受让省属国有股权,持股比例不高于30%;同意长沙建机院实施资产重组、整体上市。当月,湖南省国资委将其91.8%股权中的32.1%挂牌转让(其中24.1%是兑现管理层30%股权激励的拖欠部分),转让后还剩余59.7%的股权。
此番股权转让后,长沙建机院的股权结构变为:省国资委持股59.7%,公司管理层持股30%,弘毅投资持股8%,省土地经营公司持股2.3%。
2007年,长沙建机院向中联重科出售了与其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实现了中联重科的整体上市。2008年,长沙建机院作为母公司完成了工商注销手续。2009年3月,长沙建机院所持41.86%的中联重科股票,由其股东按持股比例承继,其中湖南省国资委直接持有24.99%,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12.56%,弘毅投资12.36%,其他股东50.09%。至此,中联重科形成了一个全开放的公众公司。
“在这场‘老子’变‘儿子’的改制过程中,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股权进一步分散,管理层得到了相应的激励,公司的活力进一步显现。”孙昌军颇为幽默地说道。
随着公司完成整体上市,日益强大起来的中联重科在董事长詹纯新的带领下,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开始寻求国际化发展之路——谋求香港上市。
2010年12月,中联重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以每股14.98港元发行8.69亿股H股,并且于2011年1月5日全额行使1.3亿股H股的超额配售权,首次公开发行H股10亿股,募集资金总额150亿港元。
由此,中联重科的股权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湖南省国资委变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6.77%,香港中央结算公司持股16.48%,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持股8.50%,弘毅投资持股10.96%,其他股东持股47.29%。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更趋多元化。
改革需要良好舆论环境
“改制以来,中联重科就一直背负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骂名,一些媒体也不负责任地凭空指责。能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了解情况的负责任的媒体不多。这种恶劣的舆论环境,是我们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阻力。”孙昌军对记者感叹道,“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利于企业管理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去,为国有资产的增值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记者在百度中搜索“中联重科”“国有资产流失”等字眼时,显示出129000多条相关报道。资料显示,2012年,就有多家财经媒体撰文质疑中联重科宣布挂牌出售旗下最为优质的资产——长沙中联环卫机械有限公司80%的股份,认为可能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媒体的质疑让中联重科高层倍感压力。“如果管理层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何必去承受这些指责?凭着他们的能力,在哪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孙昌军说,“股权的适当激励只不过是对管理层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种认可。”
除了媒体的指责外,还有一些人就“中联重科改制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多次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对此,湖南省纪委做过两次调查,但是最终认定改革并无问题。
“当年,为了避免落人口实,减少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阻力,中联重科许多改革措施和方案都不得不放缓了实施脚步,深怕被人抓住‘小辫子’不放。”孙昌军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可以放心‘混合’了。有了国家大环境的支持与推动,相信其他企业的改革会轻松许多。”(本文来自《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