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造出世界最大起重机 起重能力达4000吨

2014-10-08 08:52:40   中国路面机械网-工程机械新闻中心 徐工起重机械
导读:徐工,9月中旬,在江苏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调试场地,一台起重能力4000吨的起重机正在组装,准备调试。尚未安装吊臂等部件,这台机器仅履带就有3米多高,大小两台履带式底座,面积超过一个篮球场。

在研究了所有横跨在长江上的大桥之后,孙丽发现,那些拉索式大桥,桥塔的形状要么是H形,要么是A形,“桥塔的受力模式,和履带起重机的受力模式相似,那么它们的结构也应该有相通之处。”

XGC88000履带起重机被设计为前车、后车两个部分,中间用横梁连接,在工作时,通过约20米长的4组履带,实现整车强大的吊装功能。

为解决一车多用及接近5000吨自重的运输问题,XGC88000履带起重机在设计时就采用了模块化的方式。

大吨位起重机通过自身部件组装,变形为一台小型起重机,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及运营经济效益——这个课题是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梦想,但一直无法真正实现。

“模块如何划分,功能如何实现,很多问题都难以解决。”孙丽说,这个拆分和重组,远远不像小孩玩积木那么简单。

她也曾直接拒绝业主单位的类似想法,“干不了”,因为这只是一个概念。

但是,为解决起重机的经济效益问题,这一设计必须实现。“所有部件的设计理念都得发生变化,都得是组装式的。如何实现模块通用,同时具备大车与小车的功能,具体实现大车与小车的转换,做了几十个方案,结果还真做出来了。”

看到最终成果,孙丽本人也觉得神奇。

这个装备在2012年首次亮相时,好评如潮。孙丽自己则寄予了特殊的感情,“担心用户不会用,担心自己宝贵的东西让别人用坏了。”交付之后,每次吊装她仍然要赶到现场,看见路面不平,她都会向施工方提出意见。

被拒签的“小学生”

时间回到1989年,孙丽开始学习工程机械前一年,作为徐工集团重型机械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民第一次被派到国外。那是去德国的利勃海尔参加为期3周的起重机技术培训。

摆在王民眼前的是漆成黄色的整洁的起重机,一排排如艺术品。

那时的利勃海尔是全球最先进的起重机产出地,在它的产品达到800吨水平时,中国才生产50吨级的产品。

关键是,那时国内企业都以“卖掉产品”为目标,“没有质量意识,也没有用户意识。”王民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徐工集团曾经出口过一批产品,下船后,客户问为什么送来二手货。

“漆掉了,生锈了,包括电镀的油缸、螺栓都锈了。”王民说,客户最终拒收。

“那时西方已经进入奥迪时代,我们仍然开着手扶拖拉机。”在利勃海尔的这次经历,有一个令王民终身难忘的情节。

德国老工程师曾热情地告诉他们:“你们用摄像机全录制下来也行。”但是午饭时,中方翻译人员说,老工程师后边还跟了一句话:“反正你们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

“但是他们不让日本人看,因为日本人学得太快了。”王民觉得,德国人向他们毫无保留地展示,“是觉得那是小学生看研究生的作业”。

这件事,在徐工集团的工程师中传讲了十几年。如孙丽一般的年轻工程师,无一不曾被此激励过。

2006年的上海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利勃海尔的高管在看到徐工集团的200吨、300吨全路面起重机后说,在中国找到了真正的对手。

2011年,王民随徐州市领导去美国卡特彼勒参观。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对方却把他从进厂参观的名单中划掉。

“但是,我很骄傲。”王民说。

此前在2009年,向来标榜最开放的“工程机械奥林匹克”慕尼黑宝马展览会,徐工集团派出上百人的技术团队赴会参观学习,结果签证一再被延期,最后许多人被拒签。

“尤其是主任设计师以上的工程师,全部被拒签。”王民回忆。

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瓶颈

从“小学生”到赢得尊重,历程艰难而漫长。

在“买图纸的时代”,中国人显得窘迫。“吊臂安装后,伸缩时不平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增海说,有一次组装,吊臂伸开后误差甚至达到四五米。

为了解决吊臂问题,用4根钢板焊接成四角形,以实现吊臂伸缩。但西方国家已经实现了六边形吊臂,“吊臂的边越多,受力越合理。”单增海说。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西方制造业实现了圆形吊臂,中国在2004年也有了这一技术。

80年代之前,中国起重机行业进展缓慢。90年代,徐工集团开始与日本、德国企业合作,“当时叫技贸结合,引进技术,同时作为销售商销售他们的产品。”

但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的自主研发也在此时起步。徐工集团的第一批自主化产品,其主要零部件已可以实现在国内配套体系中组装、生产。

最终拉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历史性发展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工程建设高潮。徐工集团起重机的销售额也从1亿多元起步,5年内销售额增长高达80%以上。

可是,单增海也承认,西方先进企业的产品技术仍领先不少。

国家工业基础能力不足,带来的烦恼很多。

“不太相信命运,喜欢抗争,只相信自己的努力、奋斗”的王民坦言,如今中国在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仍然存在瓶颈,“现在普通产品,市场容量大的产品,包括零部件,一般国内都能制造。但是涉及大型、超大型设备,特别是在可靠性上有严格要求的,国内企业仍然难以提供配套。”

单增海举例:发动机、液压设备、变速箱、高强度钢材等方面与西方差距不小,部分零部件仍然只能依靠进口。

以高强度钢材为例,几年前国内刚刚研发出拉断力为96公斤级的钢板,但柔韧性很差,折到90度左右就会开裂。西方企业早已实现130公斤级水平,在几乎对折的情况下也不会开裂。

此类高强度钢材价格昂贵,96公斤级进口价格原为每吨3.5万元。国内实现这一技术后,进口产品降价到3万元以内,而自主产品价格不足2万元。

“越涉及基础问题,研究周期越长,市场见效越慢。”单增海说,“我们不可能去投建一个钢厂,这需要国家基础工业的整体进步。发动机、变速箱,情况类似。”

但徐工集团以及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已经组成了中国工程机械向世界挑战的“集团军”。

“20年前,看国际工程机械类同行,完全是仰视。”王民说,现在,“基本可以平视了”。只是,“我们很多大型国有企业、政府,仍然迷信国外,这和多数国家对待自己国内企业的态度完全不同。在重大装备上,国家和政府更要关注国内的企业和产品。”他认为。

而孙丽对我们记者回忆起读书时校园里张贴的宣传画:一个工程师戴着安全帽,胳膊下夹着一摞图纸,匆匆走向车间。这个画面曾令她久久憧憬。“现在我也是这个样子,真的很好。”(本文来自徐工)

标签: 起重机械 徐工
本文链接地址://news.lmjx.net/2014/201410/2014100808524008.shtml
新闻投稿: news@lmjx.net
关注中国路面机械网微信公众平台
了解工程机械每日动态
微信公众账号:lmjxwx
更多

看更多话题>>《每周话题》栏目 —— 最新鲜的话题 做专业的评论,每周三推出

2017年工程机械行业热点新闻事件
第143期:2017年工程机械行业热点新闻事件

“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讨不及,朱黄敢怠。”——宋·高登《东溪集·朱黄双砚》。 2017年即将匆匆走过,工程机械行业发生的哪些新闻事件值得我们一起关注呢?让我们一起梳理下。阅读更多>>

聚焦2017长沙配博会精彩看点
第142期:聚焦2017长沙配博会精彩看点

2017年12月第一周,有关2017长沙配博会的各种消息铺天盖地,成为了工程机械行业本周最有热度的话题。中国路面机械网记者亲赴现场报道了展会盛况。 据本网前方记者报道,展会吸引了包括卡特彼勒、三一、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山推、星邦重工等主机企业及300多家国内外配套件企业盛装亮相,更有100余家国际采购商现场采购。阅读更多>>

2018中国挖掘机市场“徐州论剑”
第141期:2018中国挖掘机市场“徐州论剑”

2017年11月17-19日,2017年度中国挖掘机械行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江苏徐州隆重召开。中国挖掘机械行业制造商、代理商、配套厂商等企业高层领导相聚彭城,直面发展难题,共同探求中国挖掘机械产业健康发展之路。阅读更多>>

更多
复制链接 加入收藏
图片资讯
沃尔沃帆船赛之西行漫记(一) 沃尔沃帆船赛之西行漫记(一)
铁建重工电气物资公司开展“迎国庆”职工篮球比赛活动 铁建重工电气物资公司开展“迎国庆”职工篮球比赛活动
阴雨不碍工期,优质、快捷兼得——英达浙江泽太公路治理裂缝纪实 阴雨不碍工期,优质、快捷兼得——英达浙江泽太公路治理裂缝纪实
强劲高效德工装载机赢得海外客户信赖 强劲高效德工装载机赢得海外客户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