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宋海良所言,“欧美设计、亚洲制造是当前国际海工装备市场的基本格局,继新加坡、韩国之后,我国极为可能成为亚洲海工装备制造业中心。设计研发能力薄弱和配套业滞后是中国当前海工装备业的两大软肋。”例如中国今年奔赴南海作业的“海洋石油981”,工作效率高于预期,也是中国在国际海工装备上的一张名牌,但是“海洋石油981”大部分的收入都落入了欧美配套商的私囊中,设计研发能力薄弱和配套业滞后使得中国海工装备的国际竞争力遭到大大削弱。
首先,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和建造经验明显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水平尚处于初级水平,仍处于行业的第三阵营,设计开发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目前能自主设计的海洋装备也仅仅限于浅海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新型的装备设计建造领域以及海洋工程市场基本未涉足,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前端设计还是空白,更不具备其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上海洋工程建造和管理等相关经验的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熟知海洋工程产品具有高精尖技术特点,因为国内海洋工程企业缺乏技术及相关科研人才支持的缘故,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设计基本是参照或直接引进国外技术,承接的海洋工程产品订单,产品技术含量也很低。同时,海洋平台的各类功能模块以及各类配套设备规格品种多,对技术性能、材料、精度、可靠性、寿命及环境适应性的要求十分严格,而技术多、附加值高的高端配套设备,多被国外供应商所垄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再者,国内企业竞争领域重叠,结构性产能过剩隐忧初现。近年来,国内很多大型船舶企业纷纷借助海洋工程装备转型,努力扩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造船业鼎盛时期一拥而上的局面再度显现。然而,因为缺乏技术、人才及配套设施的支持,国内海洋工程产品竞争领域重叠日益严重,主要还是扎堆于价值链低端,集中在浅水和低端深水装备领域竞争,而高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个空白的领域,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供求结构不均衡,初现新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隐忧。
最后,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配套设备是海洋工程装备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占比高达55%,而我国的自配套率低于5%,配套设备生产能力极弱,大部分海洋工程装备的配套设备还是依赖进口。如果我国海洋工程配套业不能实现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中国海洋工程企业将被永久固定在海洋工程产业链的最低端,这也是中国企业进军海洋工程市场最大的隐患。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国家政策支持还是产业发展前景来看,我国的海洋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亟待开发创新的蓝海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因为我国进入海工领域的时间较短,无论是在技术开发还是在配套产业的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依旧很大。但是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就是一伟大例证,其历程足以铸就一部伟大的“中国重器”史诗,从刚刚起步到世界品质设备的塑造,仅仅走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只要我们放低姿态,不断创新学习发展,我们相信,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屹立世界海洋之巅也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