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刨后用沥青混合料铺筑并压实;等混合料冷却到50℃以下,再进行复合浆体灌注施工;养生并达到要求强度,道路便开放通行。
近日,G235国道高禹岔口、云鸿路与灵峰北路岔口两处公路交叉口均实施了养护工程。现在,不仅车辙病害得以修复,得益于新工艺,两处交叉口还兼具了沥青路面的美观舒适性和混凝土路面的强度稳定性。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大型载重车辆增多,路面车辙病害日趋严重,成为公路养护的又一难题。因为路段面层集料级配不良,再加上夏季持续高温,在超载车辆反复碾压下,G235国道高禹岔口、云鸿路与灵峰北路岔口车辙严重,且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呈现“W”状。
“传统养护方法主要依靠常用的抗车辙剂、SMA改性沥青等技术,但不能有效解决十字路口等路段严重的车辙问题。”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养护工程科副科长叶统云介绍,重复维护不仅增加了成本,浪费了资源,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交通质量。为有效解决车辙病害问题,安吉县一直在积极探索,经反复比较、论证,最终决定采用灌入式复合抗车辙新工艺。
这种新工艺充分显现出“对症下药”的特性。据了解,它针对沥青柔性路面和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的缺点,在空隙率为20%至28%的基体沥青混合料中,灌注以水泥为主要成分的特殊浆剂,形成复合路面;通过骨料间相互嵌挤作用和灌入式水泥胶浆共同形成材料强度,提高结构层抵抗荷载能力,具有“刚柔并济”的特点。“这种复合路面不仅在高温稳定性上比普通路面突出,在低温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和抗滑耐磨性方面也有优势。”叶统云说,它还具有耐油、耐酸、耐热、耐水、抗滑和易着色等特性,非常适用于重载交通、渠化交通及交叉口路段。
与传统的道路养护技术相比,新工艺的优势还体现在“效益”,它不仅能切实解决路面车辙病害问题,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常灌浆施工完成后1-3小时即可开放交通,从而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叶统云介绍,本次两处公路交叉口施工共计1800平方米,均在灌浆施工完成后3小时内实现开放。
中国甘肃网6月2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近日,甘肃、四川、陕西三省毗邻省际公路养护单位在陇南碧口镇召开甘川陕毗邻省际公。
为进一步提升路容路貌,4月7日-9日,铜山公路养护部门组织养护人员对辖区206国道、104国道、311国道、252省道、324省道的交安附属设施进行。
结合南方春季的气度和天气特点,尤其是安化县今年春季雨水多,山区道路养护难度大,山体容易出现塌方落石、水沟排水饱和等现像,安化县建设。
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文件,对山东省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安全管理四个一模式先进经验予以全国推广,供各地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公路管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