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跟随“行在乡村游在路上”最美自驾精品线路媒体车队走进昭通市昭阳区、盐津县、绥江县等地,驶入乡村路、体验路文化、挖掘路价值,感受交通发展给昭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条公路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广袤的乌蒙大地上,打破区域隔绝、破除地理屏障,连接起生机勃勃的乡村。
走进交通巨变新图景
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古镇,沿着陡峭坎坷的石阶往下,秦五尺道上深达三四寸的马蹄印再现了昔日南方丝绸之路的繁华。
站在石门关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独一无二的天然交通博物馆,秦五尺道、关河水道、内昆铁路、昆水公路、水麻高速公路交会于此,造就了“一眼两千年、五路跨雄关”的图景,也成为昭通交通发展最直观的缩影。
“豆沙古镇又被称为交通带来的古镇,五道并行的奇观和交通的发展,为豆沙镇吸引和带来了许多游客,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就迎来了10多万游客。”漫步在豆沙古镇,盐津县委书记杨仕翰向记者讲述着盐津县的交通发展变化。
杨仕翰介绍,古代的盐津,因山路水路而兴。如今的盐津,也将再次因交通而复兴。近年来,盐津县交通建设不断加快,从过去的“路不通、道难行”到如今的“四通八达、畅行无阻”,通行条件发生了根本的飞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无穷活力。
像豆沙古镇一样因路而兴的,还有绥江县板栗镇罗坪村蝴蝶苗寨。
“从千年古镇到特色苗寨,公路见证了罗坪村的华丽蝶变。”板栗镇党委书记李仁锋用“三次蝶变”来形容交通为苗寨带来的变化。
第一次是2008年,当地启动“双茶线”提升改造,同步实施罗汉坪水库移民,22户100人从木头房住上了抗震安居房。
第二次是脱贫攻坚期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村里建起了硬化路、卫生厕所、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81户334位居住在闭塞山地的群众住上了“乡村别墅”。
第三次是2018年脱贫摘帽后,“双茶线”铺上了沥青,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罗坪村建设“蝴蝶苗寨”,打造起康养旅游目的地。
村里还修建了13公里竹产业道、35公里采笋道,产业发展也有了盼头。李仁锋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罗坪村蝴蝶苗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已成为集康养度假、乡村旅游为一体的AAAA级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日趋完善的农村公路,给昭通群众出行带来多样化的选择,也为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要想富,先修路”的普遍共识,“交通兴则百业兴”的美好展望,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从威信县城出发,媒体自驾车队沿旧水公路行驶至水田镇,一路经过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园、崖上石寨等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图景跃然眼前。
“当地特产腊肉包邮到家,上链接!”在龙洞村“崖上石寨”的中心广场上,年轻主播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电商直播带货,当地的腊肉、蜂蜜、魔芋等土特产,搭上电商快车售往各地。
水田镇镇长桂世芬向记者介绍,因大山阻隔,村子偏居一隅,村民大多就地取石建房,故而形成了独特的石房景观,被称为“石头寨”。
为改变“路不通、民不富”的困境,当地村民齐心协力打通了公路,串联起花房子会议会址等景点,形成红色旅游内循环,群众逐步发展起了民宿经济、餐饮服务、娱乐休闲、电商直播等产业,吃上了“旅游饭”。
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农村公路的修建也彻底改变了松林村“好个野登坝,泥巴糊起胯。媳妇找不到,姑娘往外嫁”的尴尬境地。
松林村属于高海拔少数民族杂居山区,以前是水、电、路不通的死角地带。现在的松林村,农村公路把每家每户都串联起来,村里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成为镇雄县有名的“菜篮子”基地。
“路没修以前我们都要穿水鞋,赶集都没有车坐,很不方便,早上出门买点东西,要天黑以后才能到家。”村民宋树高介绍,自从路修好后,村民进城赶集、运送物资等都很方便。现在村子里还有了公交车,只需要5元钱的车费就能坐车到县城。种植的蔬菜也有大货车来拉,不愁销路。
一个个交通巨变的鲜活故事,不断在乌蒙大地上演。昭通市农村公路实现从过去的泥水路到水泥路,从断头路到致富路的大变化,正成为交通助力美好生活的生动样板。云报全媒体记者李承韩(云南网)(本文来自北青网)
中国甘肃网6月2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近日,甘肃、四川、陕西三省毗邻省际公路养护单位在陇南碧口镇召开甘川陕毗邻省际公。
为进一步提升路容路貌,4月7日-9日,铜山公路养护部门组织养护人员对辖区206国道、104国道、311国道、252省道、324省道的交安附属设施进行。
结合南方春季的气度和天气特点,尤其是安化县今年春季雨水多,山区道路养护难度大,山体容易出现塌方落石、水沟排水饱和等现像,安化县建设。
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文件,对山东省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安全管理四个一模式先进经验予以全国推广,供各地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公路管理机。